大学职业资格刷题搜题APP
下载APP
课程
玩着学单词
题库模板
WORD模板下载
EXCEL模板下载
视频教程
创建题库
登录
logo - 刷刷题
创建自己的小题库
搜索
辩证论治综合练习题库 - 刷刷题
辩证论治综合练习题库
题数
194
考试分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辩证论治综合练习
售价
¥15
手机预览
收藏
分享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分享QQ
微信扫一扫
微信内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
去刷题
简介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辩证论治综合练习
...更多
章节目录
题目预览(可预览10题)
【简答题】
[1/194]杨某,女,24岁,未婚,工人,于2002年5月3日就诊。自述2天前游泳后自感恶寒,周身乏力疼痛,未能注意。次日体温升高,汗出,微恶风,鼻塞喷嚏,咽痛,...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杨某性别:女年龄:24岁职业:工人婚况:未婚
主诉:发热,恶风头痛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游泳后自感恶寒,周身乏力疼痛,未能注意。次日体温升高,汗出,微恶风,鼻塞喷嚏,咽痛,微咳,无痰,头痛且胀。遂来就诊。现症见:发热,微恶风,鼻塞喷嚏,咽痛,微咳,无痰,头痛且胀。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体格检查:T38.5℃,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尖红,苔薄白。脉象:脉浮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咽部充血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0×109/L,N65%。胸部X线片肺部未见实质性改变。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发热恶风为主症,诊断为感冒。风热犯表,卫表失和,故见发热汗出,微恶风。风热束表,肺失宣散,鼻窍不利,故见鼻塞喷嚏,微咳。风热上扰清窍,则头胀痛。热熏清道则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之邪在表之症。
中医鉴别诊断: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导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有冒湿的诱因,虽有咳嗽症状,但其与发热汗出,微恶风,鼻塞喷嚏,咽痛,微咳,无痰,头痛且胀等表热症状并见,故诊断为风热感冒,而不诊断为咳嗽。
西医诊断依据:
1.发热,恶风头痛2天。
2.鼻塞、喷嚏、咽痛、微咳。
3.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4.胸片: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WBC5.0×109/L,N65%。
西医鉴别诊断:当与肺炎相鉴别,后者可见发热,咳嗽、咳黄痰,可伴喘憋,肺部查体可叩诊浊音,听诊可及湿啰音,痰细菌学检查阳性,胸部X线检查异常。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型诊断:风热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疗方案:
中医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山栀12g豆豉9g
薄荷12g荆芥9g竹叶15g芦根12g
牛蒡子12g桔梗6g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
1.注意休息,保暖,多饮水。
2.抗感染,对症支持。

参考解析:
【简答题】
[2/194]简述肾病综合征
参考答案:

肾病综合征是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并常伴有相应的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等一组临床表现。本征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肾病综合征不是疾病的最后诊断。因由多种病因引起,故其机制、临床表现、转归和防治各有特点。本书主要阐述原发于肾小球疾病所表现的肾病综合征。
【病因病理】
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前者之诊断主要依靠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肿瘤、药物及感染等皆可引发后者。
据WHO的分类,本征的病理类型有:
1.微小病变性肾病包括光镜下有微小的肾小球异常或无变化者。电镜显示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为其特点。
2.局灶性和(或)节段性病变仅有少量异常的肾小球(包括局灶性节段性硬化和透明样变、局灶性肾小球丛硬化、局灶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光镜特征为局灶性损害,影响少数肾小球(局灶)和(或)肾小球的部分小叶(节段)。
3.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见肾小球广泛受累的弥漫性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
(2)增殖性毛细血管内肾小球肾炎以内皮及系膜增殖,急性期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驼峰形成为特点。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Ⅰ型和Ⅲ型)Ⅰ型,基膜完整、增厚,但未受破坏,可呈双轨现象。Ⅲ型除与Ⅰ型有共同改变之外,有较突出的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着,可见与膜性肾病一样的基膜尖钉状突起。
(4)致密沉积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Ⅱ型)电镜显示基膜内大量、大块电子高密度物质沉着。
(5)膜性肾病以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为特点。
(6)新月样变(毛细血管外)肾小球肾炎以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为特点。
(7)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以肾小球硬化为特点。
4.未分型的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
1.蛋白尿主要成分为白蛋白,亦可有其他血浆蛋白成分,与尿蛋白的选择性有关。其机制为肾小球基膜通透性改变(包括电荷屏障、孔径屏障的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蛋白能力变化、血浆蛋白浓度及肾小球滤过率改变等。检测尿蛋白定量应准确,用以评估疗效。因每天蛋白定量(1.73m体表面积纠正)不能排除血浆蛋白浓度及尿量的影响,故可再做白蛋白清除率、尿蛋白/尿肌酐比值(比值>3.5常为肾病范围蛋白尿)、白蛋白清除率/肌酐清除率比值。尿蛋白电泳可用于蛋白尿伴肉眼血尿者,以排除因低张尿红细胞溶解造成的假性大量蛋白尿(释出的血红蛋白分布于B球蛋白区),并可与多发性骨髓瘤大量轻链蛋白尿鉴别。
2.血浆蛋白异常
(1)低白蛋白血症这是本征必备的特征,主要原因是自尿中丢失白蛋白,但两者又并不完全正相关,因为血浆白蛋白值是白蛋白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的结果。
(2)其他血浆蛋白成分的变化除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外,本征还有其他血浆蛋白成分的变化,如各种球蛋白、与凝血纤溶有关的蛋白质、转运蛋白等,其增减取决于丢失与合成间的平衡。这些成分的改变可导致抗感染功能低下、血栓易形成及一系列代谢紊乱等后果。
3.高脂血症和脂尿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均可明显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增高。其主要机制为肝脏脂蛋白合成(以VLDL为主)增加,同时外周利用和(或)分解脂蛋白减少。高脂血症是本征常见动脉硬化性合并症的主要原因,并与血栓形成及进行性肾小球硬化有关。高脂引起肾小球硬化的机制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存有LDL受体,LDL刺激系膜细胞增生等有关。本征之高脂血症可随蛋白尿消失、血浆白蛋白回升而恢复正常,故多呈一时性。
4.钠、水潴留本征的钠、水潴留主要在血管外,即组织间液增加。当其容量增长超过5kg,即出现可察觉的凹陷性水肿,其程度常与低蛋白血症正相关,但此非产生水肿的唯一机制,也可能与循环渗透因子的出现有关。水肿患者血容量多正常,甚至增多。心钠素对肾小管作用的障碍,是本征钠潴留的主要原因。严重时引起胸、心包、纵隔、腹腔积液、颈部皮下水肿以致呼吸困难。
5.其他本征患者也可出现血尿、血压变化(大多为血压升高)。
【并发症】
1.感染常见由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的腹膜炎、胸膜炎、皮下感染、呼吸道感染等。起病多隐袭,临床表现不典型。也易见泌尿系感染,尿培养有重要意义。应用糖皮质激素常加重细菌感染(尤其是结核菌感染);应用细胞毒类药物则加重病毒(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的易感性。易致感染的机制与血IgG和补体成分(如B因子)明显下降、白细胞功能减弱、低转铁蛋白及低锌血症有关。此外,体腔及皮下积液均有利于感染。
2.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本征严重的、致死性的合并症之一。
3.肾功能损伤
(1)急性肾功能损伤当患者血容量严重下降时(特别是小儿),呈少尿,尿钠减少,伴四肢厥冷、静脉充盈不佳、体位性血压下降、脉压小、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上升等临床表现。这种急性。肾前性少尿,易被血浆或血浆白蛋白滴注纠正。另有一种特发性急性肾衰竭,多发生于起病后1个月左右,无低血容量的表现,无任何诱因,突发少尿、无尿,尿钠排出增多,肾功能急骤恶化,给予胶体液扩容不仅不能利尿,反致肺水肿,此时常需透析治疗,虽多能自然缓解,但恢复缓慢,常需7周左右。肾穿刺病理类型为轻微病变者易发生急性肾功能损伤。
(2)肾小管功能损害除原有肾小管功能损伤外,因大量重吸收尿蛋白可加重肾小管(近曲小管为主)功能损伤,临床常见本征伴有肾性糖尿和(或)氨基酸尿,严重者部分呈范可尼综合征。大多可随蛋白尿消减而好转,如出现近曲小管损害者糖皮质激素疗效差、预后不佳。
4.其他除蛋白质营养不良引起肌肉萎缩、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外,本征尚有维生素D缺乏,钙磷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小细胞性贫血,锌缺乏所致乏力、伤口愈合缓慢及铜缺乏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g/24h。
2.尿常规有蛋白,可见红细胞。
3.尿蛋白电泳如具有高度选择性,即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大分子量血浆蛋白如IgG、补体C量很少,IgG的肾清除率/转铁蛋白的肾清除率<0.1者,病理类型常为微小病变。
4.肝肾功能及血脂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30g/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VLDL和LDL常升高,HDL也可升高。肾功能可正常或下降。
5.纤溶系统纤维蛋白原常升高,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和抗凝血酶Ⅲ可下降。
6.免疫球蛋白和补体血补体水平可正常或下降。免疫球蛋白下降。有时可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
7.尿FDP和补体C可升高。
8.经皮肾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蛋白尿尿

参考解析:
【简答题】
[3/194]简述头痛
参考答案: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颠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而发为头痛。因风为百病之长,故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湿、热邪而发病。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郁阳亢,或肝郁化火,阳亢火生,上扰清窍,可发为头痛。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精血不承,亦可引发头痛。
(3)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则会发生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此类头痛临床较为少见。
(4)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或病后正气受损,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可致头痛的发生。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跌仆闪挫,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2.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多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若风邪夹寒邪,凝滞血脉,络道不通,不通则痛。若风邪夹热,风热炎上,清空被扰,而发头痛。若风夹湿邪,阻遏阳气,蒙蔽清窍,可致头痛。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或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而致头痛。若因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亦可发为瘀血头痛。
【诊断要点】
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类证鉴别】
1.头痛与眩晕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与一般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辨证论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病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治法:疏散风寒止痛。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常用药物: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等。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病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治法:疏风清热和络。代表方剂:芎芷石膏汤加减。常用药物: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等。
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病机概要: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治法:祛风胜湿通窍。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常用药物:羌活、独活、藁本、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川芎等。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治法:平肝潜阳息风。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等。
2.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病机概要: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代表方剂:加味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生地、白芍、首乌、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枣仁等。
3.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病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代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物: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等。
4.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病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代表方剂: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物: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川断、龟板、山萸肉、山药、人参、当归、白芍等。
5.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病机概要: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代表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药物: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等。
【预防与调护】
1.头痛患者宜注意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
2.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寒温适宜,起居定时,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侵袭。
3.内伤所致者,宜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休息。肝阳上亢者,禁食肥甘厚腻、辛辣发物,以免生热动风,而加重病情。肝火头痛者,可用冷毛巾敷头部。因痰浊所致者,饮食宜清淡,勿进肥甘之品,以免助湿生痰。精血亏虚者,应加强饮食调理,多食脊髓、牛。乳、蜂乳等血肉有情之品。
4.各类头痛患者均应禁烟戒酒。
5.尚可选择合适的头部保健按摩法,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防止头痛发生。

参考解析:
【简答题】
[4/194]简述产后发热
参考答案: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本病感染邪毒型发热,类似于西医学的产褥感染,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危急重症,至今仍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外感发热包含了西医学的"产褥中暑",其重症亦可危及生命,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病机】
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很多,但致病机理与产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正气亏虚,易感外邪;败血停滞,营卫不通;阴血亏虚,阳气浮散,均可致发热。
1.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症。
2.外感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或正值暑令,猝中暑邪,亦可致发热。
3.血瘀产后恶露不畅,当下不下,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不通,郁而发热。
4.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血虚伤阴,相火偏旺,亦致发热。上述病因病机充分体现了产后病总的发病机理,即阴血骤虚、阳易浮散,瘀血内阻、败血为患,元气虚弱、易感外邪。若邪从肌表入侵,则为外感发热;如外感邪毒从阴户直犯胞宫,则为感染邪毒发热。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或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临证必须密切观察。
【诊断要点】
1.病史
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
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除发热之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是恶露异常。"产后三审"把先审腹痛与恶露置于首位,实为可贵。3.检查
(1)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盆腔呈炎性改变,恶露秽臭。
(2)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彩色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能对感染形成的包块、脓肿及静脉血栓定位和定性。产后发热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防治感染邪毒证,因此证最急最重,危及生命。
【类证鉴别】
1.蒸乳发热产后3~4天泌乳期见低热,可自然消失,俗称"蒸乳",不属病理范畴。
2.乳痈发热乳痈发热表现为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发热并伴有乳房局部症状是其特点,而产后发热不伴有乳房局部症状,可资鉴别。
3.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小便淋痛、发热恶寒的同时,必伴有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尿黄或赤,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见致病菌。其他如产后痢疾、产后肠痈、产后疟疾所致发热,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但此类发热与产褥生理无密切关系。
【辨证论治】
产后发热,虚实轻重有别,临证应根据发热的特点、恶露、小腹痛等情况以及伴随的全身症状综合分析明辨。若高热寒战,持续不退,恶露紫暗秽臭,小腹疼痛拒按,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属感染邪毒;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为外感发热;寒热时作,恶露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脉弦涩,属血瘀发热;若低热不退,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头晕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数,乃血虚发热。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应重视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实证亦不可过于发表攻里,但又不可不问病情片面强调补虚,而忽视外感邪毒和里实之证,致犯虚虚实实之戒。其中感染邪毒证为产后发热之重症、危症,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
1.感染邪毒证主症: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病机概要:新产血室正开,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急剧,故高热寒战;邪毒稽留体内日久,故热势不退;邪毒入胞与瘀血互结,阻滞胞脉,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排出不畅;热迫血行则量多,热与血结则量少;热毒熏蒸,故色如败酱,气臭秽;热扰心神故心烦,热灼津液则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脉均为邪毒内燔之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加减。常用药物: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当归、桃仁、红花、枳壳、甘草等。
2.外感证主症: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病机概要:产后元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不实,风寒袭表,正邪交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风寒束表则无汗;肺气失宣则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征。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代表方剂: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加减。常用药物:荆芥、白芍、熟地、当归、川芎、防风、苏叶等。
3.血瘀证主症: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病机概要:新产后子宫复旧不良,恶露排出不畅,瘀血停滞胞宫,阻碍气机,营卫失调,阴阳失和,则寒热时作;气机不畅,瘀血内停,故恶露紫暗有块;胞宫、胞脉阻滞,故小腹疼痛拒按;舌、脉均为血瘀之征。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代表方剂: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丹参、丹皮、益母草、土牛膝等。
4.血虚证主症: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病机概要:产时产后失血伤津,阴血骤虚,阴不敛阳,虚阳外浮,故低热缠绵,自汗;血虚胞脉失养,故腹痛绵绵、喜按;气随血耗,冲任不固,故恶露量多;血虚冲任不足则量少,色淡质稀;血虚心脑失养,则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地骨皮等。
【急症处理】
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积极进行中西医救治。1.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血或输血浆。2.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加味。或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

参考解析:
【简答题】
[5/194]简述望小儿指纹
参考答案:
(一)正常小儿指纹
隐显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色浅红略紫,粗细适中。
(二)病理小儿指纹
1.指纹长短
指纹显于风关,主邪气入络,邪浅病轻。指纹达于气关,主邪气入经,邪深病重。指纹达于命关,主邪入脏腑,病情严重。指纹直达指端,病属凶险,预后不良,又称"透关射甲"。
2.指纹颜色
指纹鲜红,主外感表证、寒证。指纹紫红,主属里热证。指纹青色,主疼痛、惊风。指纹紫黑,主血络瘀闭,病属重危。指纹淡白,主脾虚、疳积。
3.指纹形态
指纹浮而显露,主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沉隐不显,主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指纹淡细,主虚证。指纹浓粗,主实证。
参考解析:
【简答题】
[6/194]举例说明如何决定脉症从舍。
参考答案:
决定脉症从舍的关键在于辨别脉症真假。若症真脉假,应当舍脉从症。例如迟脉一般主寒,而阳明病身热、汗出,也见迟脉,此乃实邪阻滞、脉气不畅所致。若脉真症假,应当舍症从脉。如阳明病热结旁流,虽下利清水,但脉沉实有力,反映了实热内结的证候本质。
参考解析:
【简答题】
[7/194]【病例摘要】患者,男,71岁。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25年,呼吸喘促10年,平时易感冒,每遇感冒则喘促加重,近1周喘促气急,喉中有哮鸣音,气短,不能平卧,...
参考答案: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呼吸喘促10年,加重伴喉中有哮鸣音1周。
(2)精神欠佳,形体消瘦,口唇发绀,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双肺底可闻及散在小水泡音。
(3)WBC11.5×109/L,NO.85,LO.15。胸部X线片示炎性浸润性阴影;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二、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气喘发作与缓解均较缓慢,不如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突然与缓解的迅速,本病常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发作时肺部除干啰音外,湿啰音也相当明显,本病痰往往呈脓性,镜检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支气管解痉药疗效不及支气管哮喘的良好。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患者肺气虚弱,日久及肾,故喘促气急、气短、不能平卧;肺肾气阴,灼精为痰,则咳痰黏稠;痰阻气道则喉中有哮鸣音;肾虚则头晕耳鸣,神府失养则腰酸腿软,阴虚内热扰心则心悸心烦;舌嫩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肺肾阴虚两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肺肾气阴两虚,肺失宣降,肾纳失常。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
2.中医疾病诊断哮病。
3.中医辨证诊断肺肾两虚。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补肺益肾。
2.所选方剂名称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人参5g、麦冬15g、五味子15g、熟地12g、山茱萸6g、胡桃肉6g、茯苓12g、甘草6g、陈皮1Og、半夏12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补充足够的热量。
2.抗菌药物治疗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等。
3.祛痰止咳必咳平等。
4.解痉平喘氨茶碱、喘定等。

参考解析:
【简答题】
[8/194]简述问经带.
参考答案:

1.月经
问月经主要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色、量、质以及有无闭经或经行腹痛等情况。
(1)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连续两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提前7天以上的病变。月经先期,兼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为脾不统血,冲任不固。月经先期,经色深红,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的病变。月经后期,月经量少、色淡,兼见面色淡白、唇爪淡白,为营血亏虚,血海不能按时蓄溢。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兼见胁肋少腹胀痛,为气滞血瘀,冲任不畅。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病变,亦称月经愆期。月经愆期,兼见胁肋、少腹胀痛、情志抑郁,为肝郁气滞,气机逆乱。月经愆期,兼见乏力纳差、腰膝酸软,为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2)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的病变。月经过多,经色深红,兼面赤、心烦,为血热内扰,迫血妄行。月经过多,兼见少气乏力,为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月经过多,经色紫暗或有血块,为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月经过少: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的病变。月经过少,经色淡,兼见面、唇、爪甲色淡白,为营血亏虚,血海不盈。月经过少,经色紫暗,兼见小腹冷痛,为寒凝血瘀,血行不畅。2.带下
问带下,应注意询问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等情况。
(1)白带
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而无臭味,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
带下色黄,质黏稠而臭秽,为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
(3)赤白带
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为肝经郁热,或湿毒蕴结。绝经之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可能是由癌瘤引起。

参考解析:
【简答题】
[9/194]简述缺铁性贫血
参考答案: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全球性疾病,可发生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成年男性发病率为10%,女性20%,孕妇40%,儿童高达50%。钩虫病流行区特别多见,程度也较重。
【病因及发病机制】
1.慢性失血成年男性引起缺铁常见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老年人特别应警惕胃肠道恶性肿瘤;妇女常见的原因是月经量过多(放环);儿童期多因反复鼻出血、钩虫病;多次献血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黏膜出血,亦都是常见原因。
2.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因饮食中缺乏足够量的铁或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铁吸收和利用减低。当生理性铁需要量增加时,如婴幼儿、青少年、月经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就容易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和孪生儿,如给牛乳喂养而不及时添加辅助食物极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3.铁的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因胃酸缺乏,或因胃空肠吻合,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均可影响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因长期胃酸缺乏,可导致铁的吸收不良;小肠疾病引起长期腹泻,不但影响铁吸收,且可随着大量肠上皮细胞脱落而致失铁。
【临床表现】
1.本病发展缓慢,常出现原发病的表现。
2.贫血的表现和一般贫血相似,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急,头昏眼花。症状常和贫血的严重程度相关,缺铁引起的贫血性心脏病较易发生左心衰竭。
3.因组织缺铁而导致各种临床表现。因为许多影响细胞氧化还原过程的酶含有铁或为铁依赖酶。由于酶的活力降低可产生多方面临床表现:
(1)患儿精神发育异常和行为改变,对外界反应差,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
(2)劳动耐力降低。
(3)缺铁影响小儿细胞免疫功能,表现为T细胞数目减少等。
(4)缺铁使抗寒能力降低,T水平减低。
(5)严重贫血还可致黏膜组织变化和外胚叶营养障碍,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异食癖。
【实验室检查】
1.血象轻症患者可无贫血,严重患者可表现为典型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27pg,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明显扩大,大小不一。严重者血小板也可减少。
2.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减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骨髓可染铁反映贮存铁含量。
3.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浓度常低于8.9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
4.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由于血清铁蛋白浓度稳定,与体内贮铁量的相关性好,可用于早期诊断和人群铁缺乏症的筛检。但患感染、炎症、肿瘤时,SF可升高。
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再与球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缺铁时,FEP升高,FEP>4.5μg/gHb时有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确立是否系缺铁引起的贫血和明确引起缺铁的病因。典型病例诊断不难,根据: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8.9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12μg/L,FEP>4.5μg/gHb;骨髓铁染色阴性。上述实验指标中以骨髓可染铁及血清铁蛋白测定最有诊断意义,另外铁剂治疗试验也是确定本症方法之一。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铁剂后,短时期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于5~10天到达高峰,平均达0.06~0.08,以后又下降,随后血色素上升。但如果患者同时存在慢性疾病,或胃肠吸收障碍,此种治疗反应可不明显。
低色素性贫血尚可见于下列疾病: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家族史,周围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细胞,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常有异常。
2.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常伴有肿瘤或感染性疾病。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较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1.病因治疗病因或原发病确诊后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有潜在缺铁的因素均应想到有缺铁的可能,应尽早查明,给予补充,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缺铁性贫血。
2.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药:硫酸亚铁,每片0.3g,每天3次;富马酸亚铁,每片0.2g,每天3次;葡萄糖酸亚铁,每片0.3g,每天3次。口服铁剂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100mg,每天3次,以保护铁不被氧化。胃酸促进铁游离、溶解、还原,故胃酸缺乏病人同时口服稀盐酸,可使铁稳定在亚铁状态,促进吸收。空腹服用吸收率高,但胃部刺激明显,进食时或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刺激,也可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逐渐增加。忌茶,以防铁被鞣酸沉淀而影响铁吸收。用药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升高,7~12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一般2个月恢复正常,继续用药3~6个月以补充体内应有的贮存铁。
(2)注射铁剂应慎用,掌握好适应证。
1)口服铁剂后有严重消化道反应,无法耐受。
2)消化道吸收障碍:如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吻合术后,或患有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等。
3)严重消化道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4)妊娠晚期亟待提高血红蛋白而分娩,或失血量较多。
5)不易控制的慢性失血。
常用的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铁,含铁50mg/ml。患者所需铁的总量应准确计算,不应超量,以免引起急性铁中毒。计算方法:
铁的总剂量(mg)=[150-患者Hb(g/L)]×体重(kg)×0.33
首剂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以后每日或隔日肌注100mg,深部肌肉注射。
注射铁剂后除局部肿痛外,尚可发生面部潮红,恶心,头痛,肌肉、关节痛和淋巴结炎,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参考解析:
【简答题】
[10/194]简述胸痹
参考答案: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因病机】
1.病因
(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2)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证。
(3)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2.病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同时亦有缓作与急发之异,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痹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猝然心痛欲窒。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若失治或调理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猝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痰踞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每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非唯暴寒折阳,日久寒邪伤入阳气,亦可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此三者皆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致气滞血瘀;心肾阴虚,水亏火炎,炼液为痰;心阳虚衰,阳虚外寒,寒痰凝络。此三者皆由虚而致实。
【诊断要点】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类证鉴别】
1.胸痹与悬饮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清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等。
2.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宇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病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等。
3.痰浊闭阻证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剂: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物: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4.寒凝心脉证
主症: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物: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等。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病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脉。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人参养荣

参考解析:
刷刷题-刷题-导入试题 - 刷刷题刷刷题-刷题-导入试题 - 刷刷题刷刷题-刷题-导入试题 - 刷刷题
刷刷题-刷题-导入试题 - 刷刷题
刷刷题-刷题-导入试题 - 刷刷题
刷刷题-单词鸭